手机版 | 网站导航
首页 > 正能量文章 > > 【《中国门》哪一集最具震撼力】纪录片:《中国门》,那些没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中国门》哪一集最具震撼力】纪录片:《中国门》,那些没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正能量文章 | 2015-10-18 | 阅读:
【www.gxlzold.com--正能量文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纪录片《中国门》,记录了那些没有参加高考的孩子的生活和选择,接下来就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所感悟的。

纪录片:《中国门》,那些没参加高考的孩子,最后都怎么样了?

01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考场上的,都是“千禧宝宝。

2011年,上映过一部高考题材的纪录片《中国门》,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因为高考就像是中国人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道门槛,能不能跨过去?门外的风景如何?都由考分说了算。

不过中国之大,发展之迅猛,传统意义上6月7日、8日两天的高考,已经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门。

因此,2015年央视的纪录片《高考》,更像是一部当代中国青年围绕高考做奋斗和抉择的全景式纪录,主要采用原生态无解说的手法展现,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纪录片共分为六集,分别是《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久牵的孩子》、《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抉择》。

在这些名字中,久牵这两个字有点费解,其实它是上海的一家公益机构,创始人张轶超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得到灵感,把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组织起来,教他们弹琴唱歌,将他们组成一支合唱团。

根据当时上海的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在上海读高中考大学,只能考中专,虽然上大学在大家的眼中是个更有出息的选择,但出于对上海的喜爱和适应,久牵合唱团的刘燕霞和林兰兰虽然成绩都很好,但有些“任性”地放弃了高考,选择在上海读中专。

刘燕霞即将从中专毕业,在公司实习的她想得到一份月薪为4000的实验员职位,但最终被淘汰了,她?又失望又伤心,哭着说:当年放弃高考,我是不是做错了,她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完成成人自考本科。

林兰兰热情阳光,她的故事也最励志,凭借在久牵的积淀,她从一群家境优渥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五的世界联合学院的offer,准备在两年毕业之后再申请顶尖名校达特茅斯学院,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准藤校生,果然是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

在2017年7月一则载于澎湃的新闻中,我了解到刘燕霞和林兰兰的后续消息,新闻刊发时,刘燕霞在学校做实验员,她很喜欢这份工作,自考本科,还剩下三门课毕业。从世界联合学院毕业后,林兰兰申请到美国一所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已经读完大一。

张轶超给林兰兰等四个“放牛班的孩子”颁发了的久牵毕业证书上面写着:“感谢你在久牵这个家付出的努力与勇气!祝贺你已经拥有自由的灵魂。

每个人的人生节奏和轨迹千差万别,但理想和幸福的牵引,最终又让我们殊途同归。

02

林兰兰另辟蹊径的幸运只是个例,在《留学大潮下》这一集中我们看到,在国内,敢于放弃高考的,大多是精英阶层的子女。

刘云昊的父母都是计算机博士,一个搞硬件,一个搞软件,母亲为了女儿的教育,放弃了公司的副总职位,他们夫妻二人早早就为女儿规划了出国的道路,女儿的志向是耶鲁。

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出国班的刘云昊熟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上小学五年级时就被背下了全部的托福单词,是妥妥的学霸。

刘云昊的妈妈说:“清华北大再好也排不到全球前三十名啊,而在美国随任何一个前三十的学校,都很好。

真羡慕刘云昊这样的孩子,投胎到富裕起来的中国有能力在全球范围挑大学的家庭中。

不过留学的日子,也并非一路鲜花和阳光相伴,章文雄就读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哥大的这个专业,可是多少传媒人心中的圣地啊!不过找工作的形势并不好,当地媒体不太可能找个亚裔做美国新闻,想融入主流文化圈,也并非易事。

章文雄也不是那种能一掷千金的富二代,他说,妈妈本来想卖掉一套房子供他学费,但因为受到国五条的限制未能实现,妈妈成天告诉他要节俭些,他也有一年时间没旅过游了。

自费留学美国四年的费用,大约是150万,章文雄开始和同学们盘算,这钱花得值不值,这么多钱干点什么不好,可以投资,可创业,还可拍部纪录片了。

是的,学历再怎么烫金,也不过是个敲门砖,如果同等花费能在国内获得更有含金量的提升,那这个洋文凭的性价比,就不高。

03

同样是在《留学大潮下》这一集中,某德国媒体的主持人在采访留学机构明星导师周成刚时说:西方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比起来太懒了。周成刚谦虚地回应:中国的学生会有自由感和独立性方面的问题。

其实,中国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一直在突破,在很多名校的国际班,在很多以出国留学为培养模式的国际学校,学生们打着耳洞,有一种独立和桀骜的气质。

在北京某国际学校,语文老师张先意让一名学生形容张飞这个人物肖像,她用汉语支吾了半天,直接蹦出一个英文词:aggressive(进攻性的)。这些孩子,更像生活在国内的“香蕉”。

北大附中有书院制的传统,出发点在于培养锻炼学生关注并解决身边公共事务的热忱与能力,并实现“学生自治”,很多参加书院的学生,都有一种自信洒脱的领袖风范。

不过素质教育之风再怎么兴盛,学生们都是都坦承:高一高二是资本主义社会,高三是封建社会,高考向前看,青春放一边,连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改革的校长,也不敢轻易动高三这一块。

如果在素质教育中“野蛮生长”,势必会损耗在高考这个标准化量杯中的容量,所以有校长说在中国真正想在教育方面做点事的人,都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04

说了这么多不高考和反高考的例子,但未来的这几天,还是大多数青年的必经的“成人礼”。

说起中国最恢弘的高考景观,怎能不提安徽毛坦厂中学和河北衡水中学。

一个是高考复读的“航空母舰”,一个是清华北大学子的“输送工厂”,堪称高考界南北双骄。

清晨,操场上有万人背诵,傍晚,模拟考试教室窗口的灯光一望无际,监控室内,密密麻麻的屏幕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

这紧张到窒息的学习场景,让《高考》有了最恐怖纪录片的称号。

有家长说毛坦厂是压榨的,扭曲的,摧残的,后悔把孩子送到那里了,还人说,这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受惠于毛中,又反过来骂毛中。

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客观中立,不褒不贬,只记录下关于高考的一切。

毛坦厂中学老师复读班的老师程晓东,会在教室窗边偷偷看,会到学生的出租屋检查床铺里有没有藏小说,他和学生,在互相“防范”。

但他也会对学生的家长说,你只管好后勤,学习交给我,他还坚信,拯救一个学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毛坦厂中学门卫吴俊的儿子吴世康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在镜头前难抑热泪,他和《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如出一辙,让孩子弥补自己的缺憾,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尽管最终都是圆满的结局,可这种梦想本身是很脆弱的,与期待者,失望的指数很高;与被寄托着,承受的压力很大。

可很多子女长大后会发现,这种中国式的寄托和中国式的梦想,是会传承的。

高考就是这样,它仍是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最主流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你爱也罢,恨也罢,它都在那里。

如果无法摆脱,那就认真面对。

如果找不到好的来替代它,那就想办法改良它。

最后,预祝所有的考生吃好、睡好、发挥好。


本文来源:http://www.gxlzold.com/zhengnengliangwenzhang/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