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首页 > 学习资料 > 读后感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线阅读 > [如何阅读一本书txt]如何阅读一本书经典语录大全

[如何阅读一本书txt]如何阅读一本书经典语录大全

读后感 | 2014-06-19 | 阅读:
【www.gxlzold.com--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共同著作的书籍,书中有很多的经典语录,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欣赏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经典语录大全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怀疑是智慧的开始,从书本上学习跟从大自然学习是一样的,如果你对一篇文章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书能给你一些你原本就没有的视野。

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最重要的是,学生开始能消化他的阅读经验-从一本书所提出来的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一个主题上,对不同的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做比较,这是阅读的成熟阶段,应该是一个青少年就该达到的境界,也是终其一生都该持续下去的。

换句话说,你一定要学会忘掉那些分开的步骤,才能表现出整体的动作,而每一个的单一的步骤都还要确实表现的很好。但是。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要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只有这样,你才能将所有的动作链接起来,变成一个优秀的滑雪高手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如果你让自己在一碰上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是:第一,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第二,整本书在谈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你应该做一下笔记,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

True freedom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mind made free by discipline. 

没有训练有素的头脑,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回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牵挂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如果不是牵挂着,也算不上是你觉得的好书。)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牵挂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疲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医院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阅读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被人引导,会很大可能造成谬误!学习是,阅读是,做人也是!万不可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读一本很难的书,如果从头到尾都一字一句的想把它弄懂,过程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等到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了,根本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就像一个人,太用心的想去读懂一个人,确实对这个人感到不解,甚至会有些无力!最后只能却步!所以说,不如鼓励一次性读完全剧,然后探讨第一次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才会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并且也有相当的准备,因为毕竟已经读了一遍,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检视阅读,又称粗略阅读,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到一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时间去看! 

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第二,研究目录页。 

第三,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第四,如果这本书是包着书衣的新书,不防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第五,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第六,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特别是最后几页。

一类是不超越读者理解力的阅读。“你一页一页地翻过去,就能毫不费力地完全理解,书上的文字往往只是表达了你与作者相遇之前就具有的共同认识,或者是一些资讯。” 

一类是能够提高理解力的阅读。即需要读者思考和探究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超出了读者水平,只要通过研究和钻研,才能逐步从茫然不解到茅塞顿开。

从实际去做中学习到如何去做,在你养成习惯的前后,最大的差异就在于阅读能力与速度的不同。经过练习后,同一件事,你会做得比刚开始时要好很多。这也就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一开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说习惯是第二天性的道理。

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

只要你肯花一点精神,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找出重要的关键字,确认每个字不同意义的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加了。很少有一些习惯上的小小改变,会产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 

像农业和医学一样~ 

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 

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自己长大,自己变得更好! 

同样的,老师可能用尽了办法教学生,但学生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基础阅读,分为四个学习阅读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阅读准备阶段”:身体准备(包括良好的视力和听力)、智力方面准备(起码的认知能力)、语言上准备(口齿清晰,能说一些正确的句子)、个人准备(包括能与其他伙伴学习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从等); 

第二个阶段,学习一些简单的读物(如看图识字),学习一些基本技巧,像字句的使用,词句的含意,字句的发音等; 

第三个阶段,特征是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从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揭发”不熟悉的字眼。 

第四个阶段,特征是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能从一个观点转化到另一个观点,在同一主题上,对不同作者所提出来的观点作比较。

如果你问一个活生生老师一个问题,老师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这样的结果,你省下了思考的时间,丢失了思考的习惯! 

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要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只有经过思考和分析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

我们并不是要假装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只是坚持这并不是做不到的事。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借着读书来增进理解力。事实上,一本书之所以能给你带来新的洞察力或启发,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读即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了解这些字,那就不可能学会我们所谈的这种阅读方法。

一个人文素养优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没做,也该培养出能达到分析阅读的读者。一个优秀的大学,就算什么也没贡献,也该培育出能进行主题阅读的读者。大学的文凭应该代表着一般大学毕业生的阅读水平,不但能够阅读任何一种普通的资料,还能针对任何一种主题做个人的研究(这就是在所有阅读中,主题阅读能让你做到的事)。然而,通常大学生要在毕业以后,再读三四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并且还不见得一定能达到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心灵鸡汤,其实分辨一本书是心灵鸡汤还是好的实用类书籍,方法很简单:检查作者是否提出合理的可执行的,并且效果可检验的方法。

不加任何辅助的自主学习,是立足于自然和世界,是阅读自我和世界的过程中!

所有的人都会使用“实用”跟“理论”这两个字眼,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说得出到底是什么意思—像那种既现实又坚决的人,当然就更如此,他们最不信任的就是理论家,特别是政府里的理论家。对这样的人来说,“理论”意味着空想或不可思议,而“实用”代表着某种有效的东西,可以立即换成金钱回来。这里面确实有一些道理。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而理论所关注的却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里所提出来的粗略的道理,就会明白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区别,正是作者心目中可能有的两种不同的概念。

以《汤姆琼斯》的情节为例,可以简化为一个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这真的是每一个罗曼史的情节。认清这一点,也就是要明白,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节不过那几个的道理。同样的基本情节,一位作者写出来的是好故事或坏故事,端看他如何装点这副骨架。

某些知识领域有一套完整的专门用语,在一本这种主题的书中找出重要的单字,相形之下就很容易了。就积极面来说,只要熟悉一下那个领域,你就能找出这些专门的单字;就消极面来说,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惯见的单字,就会知道那些字一定是专门用语。遗憾的是,许多领域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门用语系统。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我们要开始说明第五个阅读规则了(以论说性的作品为主)。简略来说就是:你必须抓住书中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不过我们可以说得更精确又优雅一些: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随时保持敏感,就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也就是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一些没法立即了解的东西而停顿!

对我们这些离开学校的人来说,我们了解到,如果我们还想要继续学习与发现,就必须知道如何能让一本书教导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中,“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学习,“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如何从书中,从一个不在我们身边的老师那儿学习。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

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有一部分的未来由现在决定。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当然,对于规则是否了解得够清楚,是能不能拥有技巧的关键。如果你不知道规则是什么,就根本不可能照规则来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规则来做,就不可能养成一种艺术,或任何技能的习惯。

要小心,不要把我们提供给你的那些书的重点摘要,当作是它们绝对又惟一的说明。一本书的整体精神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诠释,没有哪一种一定对。当然,某些诠释因为够精简、准确、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诠释好。不过,也有些南辕北辙的诠释,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烂得不相上下。

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书名不会告诉你,前言等等也不会说明,有时甚至整本书都说不清楚,只有当你自己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简单明白地运用这个规则,那就必须先使这个规则更简单明白一些。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也很可能,对作者来说很重要的字,对你却不是问题—因为你已经了解了这些字。在这种状况下,你与作者就是已经找出共通的词义,达成共识了。只有那些还未达成共识的地方,还需要你的努力。

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对的回应。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书本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指导,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就一部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通常他会承诺要指导我们做某件事。为了确定他有没有遵守这些承诺,我们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propositions)。

阅读书名很重要,但还不够。除非你能在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否则世上再清楚的书名,再详尽的目录、前言,对你也没什么帮助。

除非你愿意努力去注意文字,找出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否则我们所建议帮助你在一本书里找出重要字句的方法就一点用也没有。

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行动。

除非一个人能阅读,否则没有人能从一本教他如何如何的书中学到东西。

德国,霍拉斯.曼为主的教育专家在1840年提倡一种教学法,强调在注意到每一个字母和发音前,先以视觉认知整个单字,这就是所谓的“视觉法”,先看整个句子与其中的含义,然后才学习认识单字,最后才是字母!

之前我们已经建议过,一开始时,你要先检视这本书—用检视阅读先浏览一遍。你读读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最少要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及索引。如果这本书有书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传递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如果你不肯停、看、听,那也不是他的错。

然而,这些都在提醒你身为一个读者的优势,透过这个优势,你可以发现作者是如何面对他要处理的问题。

既然书名或前言之类的东西并不能帮助我们确定一本书是哲学或科学的书,那我们该怎么办?有一个判断依据我们认为永远有效,不过你可能要把一本书的内容读了相当多之后才能应用。如果一本理论的书所强调的内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经验,那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人类所知的物质,或人类的产品中,没用一样是绝对简单的

所谓“纯”艺术,并不是因为“精致”或“完美”,而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结束,不再与其他的影响有关。就如同艾默生所说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

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期许,能力与需要受限制时,教育机会才会受到限制。


本文来源:http://www.gxlzold.com/xuexiziliao/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