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首页 > 学习励志 > 高分低能读书无用论 > 【高分低能 翻译】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 翻译】高分低能

学习励志 | 2016-04-27 | 阅读:
【www.gxlzold.com--学习励志】

  推荐阅读资料一:

  破解高分低能

  坊间经常听到同学间有这样的感叹,“某同学此刻发达了,但当初在班上领悟很一般,”“某同学此刻比我好,但在学校成绩远不如我”。本人有个兄弟姐妹,留美博士,学核物理的高材生,居然在美国和国内都找不了工作,最后卖手表。本人办了一个有上千名会员的博士精英网,然而在各自岗位上混得好的博士十分少。高分低能、高学(位)低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对家长而言,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是无比的痛苦,是无可挽回的人生失败。而对个人而言,高分低能就是人生的梦魔。然而对教育而言,尽管是罪恶滔天的始作俑者然而确因没有具体的被告,仍在道德伦理之外自在逍遥。(文章阅读网:sanwen)

  高分低能构成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智商和情商不平衡,提升自我的潜质和与社会相处的潜质不平衡:智商高,情商低;领悟潜质强,交往潜质差。

  咱们说人具有两面性,面向自我的自然属性和面向社会的社会属性。一面是自然人,另一面是社会人。一面是自我,另一面是群体。人需要自我呼吸,但务必在社会存活。生活潜质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表现,是领悟潜质和交往潜质的综合表达。很多领悟潜质强大,成绩优秀的人为什么在社会上混得不怎样样,问题出在高智商、低情商,领悟潜质强,交往潜质差方面。

  咱们炎黄子孙的学校,由于一切向钱看,竞争没有规则,学校变成了纯粹的商业机构,学生的考分高低,成了决定学校价值的唯一标准。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眼睛只盯着高分,而学生的情商培养,仿佛与学校无关。一切看分数,成为学校选取学生、家长选取学校的唯一标准。一唱一合,高分低能就在这块土地上普遍化了。

  而在先进的社会,情商是学校录取学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有的学校个性是排位在世界前20的学校,则把情商和做公益,看成是录取学生的第一标准,其次才是智商。

  智商高,情商低,在规则透明的社会,尚可混口饭吃,正因在那些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简单透明。而在以人情关联为第生命产力的地方,命运就悲惨了,甚至连混口饭吃都成大问题。正因在这些地方,为生活开路的先锋是情商,是关联。没有关联,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亦无处发挥。而本事不能发挥,有或没有一样,这个本事就如埋在地下的古人的功夫,对现实没有任何好处。高分低能者,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新的社会弱势群体。

  而且,在咱们周围有太多太多的人,所干的工作根本不是自我的专业。学政治的,搞销售;学法律的,搞公关;学兽医的,做保健;学艺术的,开饭馆;学医的,做工程;学伦理的,做商人。而且不靠代际传承靠自我拼搏混得好升官发财的,其主要潜质的来源绝不是学校,也不是专业,而是对社会这个大杂烩的领悟和应对。学非所用、学无所用,已经司空见惯,远比学有所用比例高得多。前者是80%以上,后者不到20%。而且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在自我的专业上发展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潜质差,打不开局面,没多大出息。这说明在咱们生活的环境里,且不说教育制度无比扭曲,人力资源极度浪费,但情商远比智商重要,却是真实无虚。

  解决高分低能问题的关键,在于去掉“成绩至上”的愚昧执着,把情商与智商的位置看得同等重要。而且还应进一步看到,领悟,不是只为了领悟而领悟,领悟终归是为生存服务的,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把情商的培养,放到第一位,以缓解学校教育中情商培养的缺失。如果家长仍把智商培养放到第一位,不仅仅是干了不该干的事,而且是助纣为虐,进一步恶化高分低能,把家庭教育变成家庭伤害。

  高分低能,意味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败。每个家长务必警醒,每个学生务必警觉。

  对一个家庭而言,不好期望社会教育会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家庭,只能是父母,因此在孩子的教育、择校、成长方面,要把情商的培养放到第一位。更何况情商的成长,对智商的提升具有渗透性的推动作用。必须要明白,只看重名牌学校,只注重孩子高分,不是在培养子女,而是在残害子孙。

  对个人而言,无论智商高低,必须要明白在咱们生存的时代,关联是第生命产力,关联比黄金还贵。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拼爹拼关联的时代了。一个人如果不是官二代富二代,就只有情商这点本钱了。情商,从来没有这样重要过。因此看清世道,强化情商,强化交往,以智商促情商,甚至把智商转化为情商,十分必要。

  智商不可或缺,情商无比重要。智商如果离开了情商,只是一个无用的光环。而情商高的人,无论智商如何,必须不会活不下去。高消费的社会群体、站在生活之上逍遥生活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情商高于智商。

  推荐阅读资料二:

  论“高分低能”

  “高分低能”是个有争议的提法。

  当人们批评应试教育的时候,往往以“高分低能”为口实,而且抬出爱因斯坦、爱迪生、郭沫若等实例,说得振振有辞。

  但是反驳者也自有道理,他们说,你不能举少数人为例说明一般规律,从社会的总体看来,还是高分者高能,低分者低能,高学历者高能,低学历者低能,否则何必办这么多大学?

  我想,提出“高分低能”的问题,总还是好事情,正因它确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的弊端。说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不等于说“高分者必定低能”,更不等于说“低分者必定高能”。我还没听说近些年哪个“高分低能”论者把自我的看法推向如此极端。今日的“高分低能”论者提出“高分低能”现象,只是为了改善教育,而不是为了否定它。

  但是当年曾有过否定教育的倾向。毛泽东就说过,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沿着这条思路向前突进,不加任何限制,最后得出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结论,而且连大学办不办都成了问题,起码文科大学是不好办了。

  因此咱们得承认,“高分低能”论里,埋伏着否定教育的危险,人们对此论抱有警惕是完全就应的,有前车之鉴。

  但咱们同时也得承认,“高分低能”自古以来就不是个别现象。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凡是中状元的都没有真才实学,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这个结论提出有力的反驳。确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几乎没有状元出身的,有不少连举人都不是,说明这个结论事出有因,言之成理。外国的例子,也能够举很多,不但爱因斯坦、爱迪生,还有牛顿,达尔文,托尔斯泰,瓦特,拿破仑,贝多芬,罗丹,邱吉尔,均属“低分高能”的人物。这都是世界一流的人才。这么多一流人才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你能说教育没有问题吗?他们总数虽然不多,但是质量非同小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教师,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就应惭愧,就应反思。

  因此,“高分低能”确实也暴露了教育的弊端和失败,人们有此感慨也是完全合理的,也有前车之鉴。

  那里的关键在于,取得“高分”的“潜质”和实际上的创新潜质并不完全重合,取得高分的潜质是应试潜质,应试潜质不等于实际本领。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皓首穷经搞应试的人,肯定难以有更多的时刻去接触实际,难以有更多时刻去探索,即使他们很聪明,也往往只能顾一头。因此创造性个性强的人都厌恶死板的考试,爱因斯坦就正因厌恶德国学校里的清规戒律和死记硬背地教学方法,在15岁那年辍学。创造性个性强的人都是十分善于节约精力的人,他们把应付考试的精力都节约下来,用在刀刃上了,这才能有创造。有些人既有创造性又善于考试,这当然不简单,但是我想,如果他们能把考试的精力节约出来用在创造上,其创造成绩会更佳。

  考场没有好文章,考试不能增加社会的知识总量,增加社会知识总量的是研究和创造。考试这种形式,更有利于评价和选拔,而不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人们在考场上是不大敢创新的,正因那太冒险,考试要的是分数。因此久经考场的常胜将军们很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构成某种复制型的、看人脸色型的思维方式,这对他们日后的创新就是羁绊了。还是那句话,出圈未必有创造,但创造是务必出圈的。然而考试恰恰是禁止你出圈的一种运作模式,从这个好处上说,考试注定要压抑创造性。

  因此,人类社会是在考场外前进的。

  但是,若以为考试只是创造性的天敌,那也不对,要知道考试同时还是创造性的兄弟姐妹。透过考试巩固和强化的某些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常常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咱们不能想象没有数学物理知识的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

  考试有两只手,一只在压抑创新,一只在帮忙创新。咱们的任务是兴利除弊,尽可能减少考试的负面作用,增加其正面作用。具体来说,就就应:

  1.发奋使考试方式和题目灵活起来,增加考试的领悟色彩和探索色彩,增加考试的思维含量,淡化和减少标准答案,减少机械复现的成分。

  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好使考试占领学生的全部生活,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和时刻去他干自我钟爱的、与考试无关的事情,这样才有利于创造。

  3.要办一些特色学校,让那些很有才干但不适合在普通学校上学的孩子有自我的活动天地,不至于被一刀切的教育毁坏他们本应有的自信,磨去他们创造的锋芒,窒息他们创造的灵感。

  我想,“高分低能”的现象是不可能消灭的,正因它来源于教育自身的先天的矛盾,咱们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它,这方面咱们是能够大有作为的。没完没了地辩论“高分低能”的说法谁对谁错,意思不大,“高分低能”只是个现象,咱们感兴趣的就应是现象后面的深层次的原因。

  解读:

  应试教育强调的是考试分数,而素质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的潜质及发展的潜力,那么分数与潜质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呢?这个话题引起了诸多教师的关注及争论,各执一词,均有道理。其实,用数学语言而言,分数与潜质之间并非是确定的函数关联,而仅仅是相关关联。用集合语言翻译,这是两个有公共元素的集合,但是也有自我独特的内涵。咱们不能简单的看分数的表面,而就应更多的关注分数背后的东西,譬如:思维潜质,领悟方法,领悟策略,领悟习惯,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更具体而言,同样的分数,然而很可能采用不一样的方法而获得,有些是仅仅是借助“死记硬背及体力的透支”,而有些则借助科学先进的方法及相应的思维潜质支撑,那么尽管是同样的分数,然而他们潜质的差距是显然的。笔者自我就有亲身体验,记得中学时代几乎就是拼体力来获得进入大学的资格,9年中小学教育挽回的似乎只是一张“大学通知书”,可悲啊!

  作为一线教师,从现实角度而言,追求分数无疑是重要的,可同时尽量减少因追求高分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譬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备课时,尽量设计一些比较灵活且思维含量较高的资料;课堂上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解题教学中激发及鼓励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教学评价环节尽量采取发展性、差异性评价等等。


本文来源:http://www.gxlzold.com/xuexilizhi/25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