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首页 > 学习励志 > 安徽省徽州学校 安徽徽州宏村 安徽徽州古城到歙县北站怎么坐车 安徽徽州旅游攻略 安徽徽州哪个市 安徽徽州有哪些好玩的 安徽徽州正杰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呈坎818 > 【安徽徽州的特产】安徽徽州的励志旧童谣 你知道多少

【安徽徽州的特产】安徽徽州的励志旧童谣 你知道多少

学习励志 | 2015-04-10 | 阅读:
【www.gxlzold.com--学习励志】
  “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     行走在徽州大地,于古朴秀美的村落里,到处可见一座座世科坊、四世一品坊、进士坊、中书坊等,都以“圣旨”、“恩荣”、“御赐”的名义巍峨屹立,中国封建社会的精英文化在这些载体上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也使得徽州古老世家的光荣与梦想流芳千古。     “男儿欲遂平生态,六经勤向窗前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崇文重教,是徽州人的传统,这不光能从遍布各地的古书院及私塾中看到,还能从随处可见的石雕、砖雕、木雕及楹联题额、格言上体会出来。在对儿童的培养教育上,徽州人也是苦心孤诣:从摇篮开始,就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推索钩,慢索落,我家囡(nān,指小孩)儿进学堂。     念了不到三年书,来家做个状元郎。     这是流传于歙县一带的摇篮曲《来家做个状元郎》。还在呀呀学语的幼儿,耳边就有了“进学堂”、“念书”和“状元郎”的概念回响,教育理念的灌输,不可谓不早。     流传于黟县一带的《扁荚藤》这样唱道:     扁荚藤,随地生,外公外婆接外孙。外公接得哈哈笑,外婆接得笑哈哈。舅舅接得忙打转,舅母接得苦巴巴。奉劝舅母别叫苦,同是一树好桃花。外公给囡一包糕,外婆给囡一包糖。舅舅买了几本书,舅母送囡进学堂。读了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街树旗杆,后街做祠堂。     后面二句,给读书郎描绘了一个光明的远景:登科做状元,光宗耀祖!     还有流传于绩溪一带的童谣《哥哥考个秀才郎》:     推车哥,磨车郎,打发哥哥上学堂。哥哥学了三年书,一考考个秀才郎。先拜爹,后拜娘,再拜拜进老婆房。金打钥匙开银箱,老婆房里一片光。     这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乡村现实版,怎能不使乡村少年充满无限憧憬?     还有广泛流传于“状元县”休宁的《读书郎》:     牵三寻,卖三郎,打发囡,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开学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被,象牙床,枕上一对好鸳鸯。     这里把读书人的理想描绘得更加具体、生动,在荣耀的后面,加进了“黄金屋”、“颜如玉”的生动场景,使徽州儿郎在“头悬梁、锥刺股”朝夕苦读之余,能时时憧憬光明的前程。     一些民间歌谣,从新郎新娘成婚之日起,便把这种美好的前景具象、定格,如流传于歙县的《撒帐歌》中唱到:“撒帐东,生下孩儿做国公;撒帐西,生下孩儿穿紫衣;撒帐南,生下孩儿做文官;撒帐北,生下孩儿做相国。”如此美好前景,使徽州人即便洞房花烛夜,也充满了使命感。《送新人进房》更是明确了“新人”的岗位职责:“好男生五个,好女生一双;五男并二女,七子共团圆;三个做宰相,两个中状元。”     “骄子不骄书,骄书便养猪”、“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在这些民间歌谣的激励下,徽州大地出现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读书风气,出现了“一门八进士”、“父子尚书”、“同胞翰林”的科举佳话。童谣因为具体、形象、生动,朗朗上口,代代口耳相传,催生了徽州大地上各类人才如群星璀璨,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勃兴,成为封建社会耕读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本文来源:http://www.gxlzold.com/xuexilizhi/1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