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首页 > 生活博客 > 往日时光歌曲 歌曲往日时光原唱 > 歌曲往日时光|关于往日时光的长篇抒情散文

歌曲往日时光|关于往日时光的长篇抒情散文

生活博客 | 2015-05-25 | 阅读:
【www.gxlzold.com--生活博客】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着太多的记忆难以忘怀,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是那么的艰苦,但是我们依旧坚持下来了,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现在的我们。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往日时光的长篇抒情散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希望你们会喜欢。

关于往日时光的长篇抒情散文

周末,在空荡的校园漫步,享受送走学生离校后带来的轻松和宁静,也是一种惬意。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写到的一句话,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此时,望着学校一排排浓绿的绿化树,一朵朵散落在树丛中的花朵,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以及色彩明丽宽敞的操场,我忽然想起了那段艰难的求学时光。

那时,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便的交通,落后的生活,让我们这些不安分的“农二代”急切想走出大山,跳出农门。

平日里,常常和父母亲在田间地头劳作,中途停下休息之余,我的眼睛总是呆望着那条唯一通向村外,通向外面世界的乡间公路,望着那一辆辆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汽车,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坐上通向山外的班车。但贫苦的生活让我无法向父亲说出我的这个想法,因为,全家柴米油盐的日常开支都很紧张。但我对山外的渴望却与日俱增。父亲也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到:“我们祖辈都耕田种地,你哪里也不要去,就老老实实在家种田做农民吧。种好了田,也一样生活,不会饿死。”父亲的这些话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倒是母亲的一句话给了我更大的鼓励:“儿子,想出去,就要好好读书,只有读好了书,你才能走出去。”母亲的这番话我牢牢记住了,也就是母亲的这句话,让我和许多同龄人一起踏上了艰难的求学路。

农村与城市相比,永远有区别,有距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优秀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等都集中在城市。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年每个时代都有一批批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求学大军。当时,家乡的学校有几位老师是来自城市的下放青年,他们时不时向我们传播一些城市的新闻,不断煽起了我们对城市的向往之情。再加上村里一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小孩子也都一个个转到了比较好的学校去就读,让我这颗不安分的心更加躁动起来。那一天,我下定了决心向父母说出我要出门求学的想法。这个想法一是为了求师求学,二是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的这个想法竟然得到了父母的同意。那时,我们所向往的名校是黄泥头中学。

黄泥头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当时是归属鹅湖区管辖,位于景德镇市东郊,在一个黄土高坡上。学校设施建设虽然一般,但比起家乡的学校好多了。这里弥漫着城市的气息。我们可以每天听到火车驶过隆重而有节奏的声音;可以每天看到高大的烟囱吐着或黑或白的烟,那可是工业的象征啊;可以看到两节的公交车穿行在大街上,这可是我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可以在隔离了泥土气的坚实的水泥路上走走,不必烦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些让我们从未走出大山,每天只看到山水田地的农门子弟在这里也能听到城市的声音,呼吸到城市的空气,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心里充满着无比的新奇和兴奋。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批全市有名的老师,这正是我们苦苦追求渴望已久的。记得教数学的程勋汉,教语文的贺志德,教物理的曾文康,教化学的袁甘凤,教地理的李钟英,教历史的梁冠寰老师,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他们是黄泥头中学的骨干老师。虽然这里的条件无法与真正城里的学校相比,但却吸引了许多前来求学的学子。这正是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这些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仙‘’和‘’龙‘’,令我们崇拜。他们的课上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且待学生和蔼,许多人都想跨班听他们的课,以能真正成为他们的学生而自豪。

回首当年在黄泥头中学读书的生活,那时的条件在今天的许多学生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在那段日子里,我和许多慕名而来求学的同龄人一样,必须直面三个困难。

关于往日时光的长篇抒情散文

饥饿,是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学生首先必须面对的。当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但大家每天都吃不饱,我们每月带来的粮食都是有规定的,吃多了,家里不够吃。记得有的同学早餐喝三大碗稀饭,吃四,五个馒头,还没到第三节课肚子就开始闹意见了。到了第四节课,许多人饿的头都有点晕,下了课,大家什么都不管,就是直冲向食堂。下饭的菜,基本上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为多,外加一份几角钱的蔬菜,很少有人买荤菜。有时,好多天没有吃到一点荤菜,胃里实在“糟”的受不了,便把好多天省下来的钱凑在一起买一份有点肉味的菜。一个星期下来,我们几乎是咸菜加青菜,所以每到下了晚自习,胃里总是空空的。有的同学睡到半夜饿醒了,爬起来打开箱子,将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拿出来。顿时,一股浓烈的菜味弥漫了整个寝室,将一个个正在睡梦中的同学拉了起来。大家问到:“什么菜,这么好吃?怎么不说一声。”于是大家一骨碌爬下床,每人拿一双筷子,三下五除二,提前三天将这位同学这个星期的下饭菜吃光了!吃完之后,各人又回去睡,第二天起来,我们大家齐声称赞他家的菜好吃,多亏了他的菜,大家晚上睡了一个好觉。那位同学说:“你们简直是一帮‘土匪’,嘴上一点都不留情,我这三天吃什么?”有人笑着说到:“大家是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放心,我们有饭吃不会让你饿着,有菜吃不会让你馋着。”他一说完,满寝室都笑了起来。

寒冷,是我们在这些出门在外求学的人必须面临的又一个困难。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家里条件比较差,出门时,只带了一床被子,有的同学被条很单薄,所以冬天来了,睡了很久都难以睡暖和。有的同学晚上太冷了睡不着,就干脆起来到操场上去跑步,身上跑暖和再来睡觉。这种方法还真有用。不久,许多人都加入了夜跑的行例。冬天洗脸洗脚都是用冷水,因为学校条件比较差,住校生又多,有限的热水基本上都是供应给女生。冬天洗冷水脸能对付,而洗脚就成了一大难题。打霜结冰的日子,水冷的刺骨。每次洗脚都是咬牙鼓足勇气猛地把脚伸进冰冷的水里,然后快速洗完。有的时候,面对一盆冷水,脱了袜子的脚迟迟没有勇气伸进去。这时候,寝室长就说:“现在我们大家一齐来,我喊一、二、三,大家一齐把脚伸进去,谁最后谁罚扫一个星期。”话音未落,大家都把脚放下去了,动作太快,寝室长也无法分清,大家争着说自己最快,谁谁谁最慢,在争论中,水也不觉得冷了,脚也很快洗完了。

每到周末放假,同学们都忙着赶车回家,对于我们这些在外读书的学生来说,赶车还真不是件易事,一是车站较远,二是随身带的东西多,书啊,衣服啊,装菜的瓶子啊,带着它们去挤车,有时候很难挤上车。因为人多车少,车子特别挤,挤不上班车,我们常常在路边找好心的司机搭车。司机把我们带到哪算哪,多带一点路,我们就少走一点路。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一起去等班车,班车早已没了,搭车搭了很久也没有一个司机愿意,于是我们决定走回家。从车站到家有二十八公里,那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我们俩人走走跑跑,没有半小时,天下起了雨,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公路上,我们两人冒着大雨狂奔,倒不是怕身上淋湿了,而是怕包里的书被雨打湿了。我们只有脱下身上的衣服,把书包用衣服包裹着,抱着书包走。我们越走,天色越暗。饥饿,寒冷不断袭来。此时,真想能吃一口饭填填肚子,喝一口热水暖暖身子,因为我们已经在秋雨中走了近四个多小时。

沿途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但没有一个属于我们,我们只是过路的陌客。远处村庄里的人家灯光开始亮起来,炊烟也在雨雾中不断升腾,陶渊明笔下“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的画面带给我们不再是温馨而是苍凉。此时此刻,也真正明白了马致远笔下“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景致何以能让作者肠断天涯。在路上,在夜色,在雨中孤独地行走,我们有了游子的感觉。此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字——家,家是我们最温暖的方向,是我们赶路的动力。我一边走着一边在脑海中一遍遍回忆家中温暖的情景,以此来消释饥饿与冷意。

那段艰难的求学岁月,至今回忆起来,每个情节每个细节都是那么真切。今天,如果让我重走一遍,我不知是否还有没有当年的那份勇气。也许当年的那份勇气来自于改变命运的志气,不甘于现状的冲动,走出去的豪情吧!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样,曾经的贫穷曾经的苦难,经过岁月的酝酿,发酵,最后都会成为财富,成为幸福。

当年,在一起经受饥饿、寒冷,清苦历练的学友,如今许多人在工作上都有所作为,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挫折似乎也从未难倒过我们。岁月,是一位知恩图报的念者,她会一点点一滴滴把你的付出回馈于你。只有经历岁月磨难的人,肩膀才会变得更加宽厚,头颅才会抬得更高,身子才会站得更直。感谢那段艰难的岁月,饥饿,寒冷,清苦,没有摧垮我们,而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它们如同一粒粒珍珠镶嵌在我们青春的项链上,发出夺目的光芒。


本文来源:http://www.gxlzold.com/shenghuoboke/17670/